人造的或者说抽象的、几何学的物体,虽然是我造出来的,但实际上它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我只是把这些几何学或者抽象的物体通过组合、融合、结构的方式给大家呈现一个自然的景观,让人感觉它本来就是在自然界存在的。
——石上纯也
正文共15155字,58张图,预计阅读时间25分钟
以下为2019年12月12日下午17:00-19:00石上纯也先生在华南理工大学励吾科技大楼国际报告厅发表的题为“My Work”的演讲全文。石上向观众展示了他在“自由建筑”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创造风景。长达两小时的丰富内容,充分展现了他一直秉承着的关于设计的独特价值观——寻找关于建筑设计的无限可能性。中文内容编辑整理自现场同声传译稿,由羊城设计联盟授权,成潜魏先生校核。项目图片由石上纯也建筑事务所提供,禁止擅自转载。
大家好,我是石上纯也,从现在开始,大概到18∶50左右,我会给大家做一个报告。今天我会介绍10个项目。当我在做建筑的时候,我一直非常注意的就是建筑不只是创造一个空间,而是在建筑的内部和外部都能够创造风景。我希望能够按照这样的流程、按照这样的主题思想,来介绍我的这些项目。
今年夏天在伦敦的蛇形画廊有一个展会项目,是在画廊前设计一个临时的展厅建筑。规定的展览期结束之后,这个建筑会移建到别的地方。它最终会被搬去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只是被告知:这个公园里有一个画廊,在这个蛇形画廊前需要做一个展厅。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公园的一部分,所以我想要把这个建筑打造成一个自然的景观,希望能够引入旧感的概念。在自然景观概念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运用了古代的建筑手法,将石头重叠在一起,做了一个很大的屋顶。石头屋顶的建筑方法是传统而经典的——在古代,石头是一种资源,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用石头做屋顶的做法。所以我做了一个石头屋顶的建筑,如此一来这个临时建筑将来不管搬去哪里都可以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里做的这个临时建筑,虽然我不知道它将来会去哪里,但是我使用的这种古代的建造方法在全球都通用,而且使用的材料是随处可见的石材。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使用了伦敦北部坎布里亚地区的石材。通过鸟瞰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蛇形画廊的屋顶使用的也是伦敦北部坎布里亚地区的石头。
在中国山东我做了一个很小的教堂项目,是一个新的景观项目,但是它原来的风景优势、或者说原来风景的韵味也要保留。场地位于一个很小的山谷,谷底的基地长约30m左右。
山谷呈现出的是什么样的风景?首先必须要给它定义——我认为是非常细、非常高的空间,我试图向后延伸来建造这个教堂。教堂本身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我们必须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在日本有很多神社,山谷中的神社设有神道,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意象,我正是基于这种想法进行设计的。我在设计的时候,总是会想着,在营造神圣的过程当中可以挖掘一些什么样的可能性?
山谷是山与山之间的空地,我把山谷中的基地向后延长一点来建造教堂。(两侧山壁的)高度有30m,针对这个30m的高度,我在原有山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狭窄的观感,想要做一个非常高、非常细的教堂,天顶有45m高,入口处1.3m宽。人们进行礼拜时,从入口往礼拜堂走,空间慢慢变宽、变开阔。从外面射进的阳光,在入口的地方慢慢消失,最初是非常黑的,进入礼拜堂的时候阳光变得充足,所以会慢慢从一个黑暗的地方进入到光线很强、很光明的地方。从旁边和屋顶也有阳光照射进来,这样的感觉非常神圣。
我的设计中,光从对面刚好照射进礼拜堂,营造出神圣感,神父站在这里讲经、传教,他的声音也是慢慢地从对面传射过去,产生麦克风的音效。
墙壁是很难处理的地方,这样一面约45m高的墙壁的模具制作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要如何实现?(设想)跟建造水库的方法一样,先做1~2m宽的实槽,灌注混凝土,一层一层向上累积,然后形成一整块混凝土。这个方案预计明年或者后年建成。
接下来需要跟大家讲的是刚刚所说的如何利用风景的问题,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风景是有形的东西,但我个人觉得风景是无形的东西,它会根据人的想象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想象。
刚刚我给大家介绍了有很多柱子的工坊,在它旁边有一个校园的多功能广场。这本来就是一个校园嘛,需要做一个(有)很大的屋顶(的建筑),使这个地方变成一个半室外的广场,目的是下雨的时候可以在这里练习、开聚会、或者做学校的集会活动。这是一个多功能的半室外空间,所以要有一个屋顶,空间面积110×70m左右,里面没有任何柱子,周围的四面墙支撑着它。屋顶是一片100×70m的铁板,厚度是1cm左右,即一片巨大的铁板做屋顶,上面还要挖孔,不贴玻璃,所以雨水、风会进来、阳光也会进来。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巨形建筑的规模,但2.3m的天花板高度跟人的尺度相符,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也跟人的尺度相符。从宇宙看地球,我们身处地球上,居住在天空、大地又宽又薄的夹缝间。我们看地平线的照片,会觉得它没有尽头,但地平线是有尺度和形状的。人眼看过去,地面和空间之间的分界线就是地平线。假设人的身高在1.6m左右,从人的视线能够看到地平线的距离基本上是4km,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觉得地平线是无限延伸,但实际上可以看到的地平线距离也就是4km左右,所以这个地平线是有尺度、形状的,我们可以把这个空间置换、代入到这个建筑里去。
风景也是一样,扁平、薄的空间是可以做出来的,在一块很薄的铁板上挖孔,就可以做出空间来。这个建筑物本身是有一定变形的,跟地球的形状是相反的形状,你看对面的时候看不到墙,在建筑物里你可以看到像天空和地面连接在一起的地平线。这里的“地平线”说是“地平线”,但其实就是指距离我们4km半径范围内的圆形空间。
©Collection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在这个建筑物里面,你看到的虽然不是4km,但你可以感觉到你在这里看到了地平线。比如外面下雨,这里面也会下雨,如果外面阴天,这里面也是阴天,外面的风景和里面的风景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它里面的空间是不规则的,如果像一些建筑物在室内布置灯光,灯光会让这个空间里面充满均匀的光线,但这个建筑物不会这样。
就这个比例来说,因为屋顶太薄了,只是在铁板上开孔的周围有亮光,但离开孔的部位的地方是暗的,因为阳光不会照到很远,所以可以看到有一些地方亮、有一些地方暗,明暗可以明显区分开来,没有孔的地方就是暗的。如果下雨的话,雨会通过开口进入到这里面,形成“雨柱”;下雪的时候,建筑内也有雪景。室内的地面是一种吸水性的混凝土,下雨的时候雨水进来了,马上就被混凝土、地面的混凝土吸收进去,开口对应的地面是湿的,但旁边还是干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这个建筑物里面,可以享受到跟远眺地平线一样的风景。通过这一片100m跨度的铁板的连接创造出这样的视觉印象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做出来了。
这是1cm的铁板,它的周围是张力环,通过这个张力环的受力,周围的柱子就可以做得很细。像吊桥一样,只是把吊桥反了一个角度。要焊接成100m的大跨度的铁板屋顶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不产生变形,我们做了很多试验,用焊接机器人将多个铁板焊成一个铁板,作业精度确实得到保证,最终使整个铁板做得非常好。这是在做基础、在打桩的施工现场,这个基础周围有80根左右的打桩和50根接地膨胀螺栓来固定整个基础。这只是一部分,它的基础大概有一层厚的高度。明年1月份周围的墙将开始施工,3月份左右就可以进行屋顶的焊接,夏天的时候这个建筑物就可以完工。
我们主要是这样在设计建筑,将风景纳入到建筑里面,就好像刚刚的其他项目一样,可以从里面看到外面的风景。铁板根据温度变化可能会发生变形,特别是天花板上面会塌陷60cm左右,我们会通过计算和设计避免这样的塌陷。
这是我最后一个案例,在2007年的时候在东京现代技术美术馆建的一个气球的设计项目,所谓的气球,从物理性来说,圆形会更有浮力,但作为一个建筑物设计的话,会是怎样?我进行了一个想象。大家知道,在城市里面如果说到建筑的话,一般都是四角形。我在设计的时候想像城市的建筑物一样把这个气球的形状做成四方形,而不是平时所说的圆形,这是我最初的设计理念。
这个“建筑”里面有氦气,因为氦气非常轻,它可以在空中漂来漂去。因为气球有5层楼高,所以它周围会缠上像梁一样的框,通过这种梁让它形成四方形、四角形的建筑形状。
整体来说这是5吨的结构体,但里面充满的氦气可以抵消这个重量,你会感觉那么重的金属物体好像没有重量一样,用手指就可以让它动起来。做这个方形的物体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因为跟周围的建筑物最相宜,是它所处的空间引导我们建了这样一个物体。有时候它在空中漂浮,有时候会在墙上,有时候会在地面上,它总是不停摇摆。这个物体和原来的建筑物、地面、墙面之间构成的“建筑”,根据不同的摇摆,在不同时间点构建出不同的风景。
有时候感觉它像一个很低的天花板,让空间变得很低、很狭窄。有时候它们之间的空间完全消失了。我把它想象成一个抽象的、像云一样的物体:有一朵云漂过来,慢慢把你眼前的那座山给遮住了,这个物体在空间里面漂浮,让你肉眼可以看到的空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我所有项目都是这样子的,即人造的或者说抽象的、几何学的物体,虽然是我造出来,但实际上是它跟自然是密切不可分的,它本来就是在自然界存在的,我只是把这些几何学或者抽象的物体通过这些组合、融合、结构来给大家呈现一个自然的景观,这个就是我的目的,我也一直在为之而努力。
谢谢大家!
在石上纯也发表主题演讲之前,羊城设计联盟对他进行了简短访问,现场访问由成潜魏先生完成。石上纯也谈及部分代表作品背后的设计心得,以及他关于建筑与自然以及“自由建筑”的思考。本次论坛的其他演讲嘉宾也向他提出了部分问题。
Q1凭借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获得了第61届日本建筑学会奖(建筑设计类),关于这个设计您觉得成功的地方有哪些?
石上 在这个建筑里,不论是谁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将建筑师已完成的建筑空间进行不一样的转变和重构。我想这一点已经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Q2生态水庭植物园怎样思考将景观与自然相结合?
石上 设计开始就想保留原本的自然元素,树、水、植被,并让这些元素汇聚于基地。思路在于不改变原场地的组成(不存在将景观与自然结合,因为本来所有元素都来自自然),而是赋予新的秩序,如精心排布树的位置以及池塘;但是这个新的秩序又是建立在人为建造的技术之上(这些池塘与树之间必须包覆防水,否则这些树种将无法存活),是一种辩证关系。
Q3蛇形画廊项目设计时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完成之后觉得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石上 项目的整体进程太紧凑,不管是对设计优化、还是施工品质都是很大的挑战。
Q4您的从业经历,如在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的经历带给你之后工作的影响和启发?
石上 以一个独立的建筑师来说,个人认为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
Q5如何诠释“基于个体需求的建筑是自由的”这一理念,为什么会开始有这样的思考?
石上 我们事务所大约80%的项目在海外,在这些项目中,我们总会去思考现代建筑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回溯到20世纪,那时的建筑师们,就像柯布还有密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当时建筑师们总会将量产化作为思考建筑的前提,所以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他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有的未来。但对于现代,这个共有的未来变得越来越模糊,建筑也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解答。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拥有着不一样的信仰、文化和历史,也拥有着迥异的价值观,同时在他们心中也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种不同。
Q1肖毅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石上纯也的设计对自然要素的运用神乎其技,很想了解其思考的根源,与传统日本园林理解的关系。
石上 我不知道我的设计是否与日本庭园有关,但确实在日本的价值观里,自然和人工物会被当作同等的东西来看待。例如,在一个日本庭园中,看起来像是自然的东西其实有着人工的痕迹。在日本的价值观里,人们觉得是自然的东西就会被看成是自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很有可能真正自然的事物很难说对人类而言就是自然的;反之,不管在自然界中存在与否,人类对自然的感受是不可或缺的,这种感觉对于我的建筑而言非常重要。
Q2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他很极致很杰出,我很关注他,和这次一样,在台湾也曾经一起参加过讲演。我对他的作品是基本了解的。我的问题是:最近有什么项目会建成?
石上 明年将建成一个类似洞穴的餐厅和住宅项目,还有在KAIT工房旁边的大屋顶建筑,以及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座教堂。
主办单位:羊城设计联盟
合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协办单位:搜狐焦点广州分公司
支持单位:中国建筑学会主动式建筑学术委员会、堺工作室
学术召集人:孙一民
媒体统筹:新建筑杂志社
支持媒体:《新建筑》《南方建筑》《城市·环境·设计》《华中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ATU观筑、设计物语、青年建筑、景观设计、每筑建文、建筑志、ABBS、建筑档案、构筑空间、腾讯·大粤网
校对/新建筑-方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论坛嘉宾介绍资讯
羊盟设计观察 | 大咖云集共同探索未来设计,羊盟年度盛典设计界群星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