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设计观察
羊盟设计观察 | 青山周平:改变城市的空间
发布时间:2021.01.25        查看次数:744


由羊城设计联盟主办的2020年度羊盟设计观察论坛—— “未来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于12月12日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圆满举办。

在2020年新形势之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便捷提出全方位的更高要求。人性化设计体验成为设计行业的关注焦点,亦是各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的方向。


本次论坛特邀汤桦、孟凡浩、青山周平、琚宾、盛宇宏作分享嘉宾,从自身专业出发分享设计实践经验和成功理念,探讨在未来设计发展思考和前沿技术应用。


羊盟公众号将持续推送更多论坛嘉宾详细分享内容,敬请关注羊盟微信公众号。


(点击可查看羊盟设计观察论坛整体回顾)


2020羊盟设计观察论坛

直播回看链接




论坛分享嘉宾青山周平在羊盟设计观察论坛中作了“改变城市的空间”为题的分享演讲,分享青山周平老师这几年关于室内设计、建筑改造、建筑设计的实践以及实践背后的设计逻辑本文为分享实录内容,项目图片由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禁止擅自转载。




青山周平:改变城市的空间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各位下午好,我是青山周平。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给大家分享我这几年的一些思考和一些作品。我希望我讲的内容,能从不同的角度,能够给大家一些不同视角、不同启发。


我们事务所叫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这个B.L.U.E.是“北京从事环境研究所BEIJING LABORATORY URBAN ENVIRONMENT”这样的意思。我们是5年前在北京成立的小型设计事务所。我们做的所有项目是希望跟城市有关、跟城市生活有关,我们的目标是以研究的态度去改变城市生活。我们做的都是以小空间为主,今天会从不同视角,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几年的思考。第一小空间、第二是新家族、第三是共享、第四是手工。这几个都是我最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将通过这四个关键词和大家分享。




小空间


我自己对小空间比较感兴趣是有原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来自日本,与我长大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这是1955年-2015年日本GDP的变化,中间有石油危机、泡沫经济等等一些事件。我是1980年出生的,在高中的时候越来越喜欢建筑,所以1998年开始学建筑,我2015年是研究生毕业,毕业之后来到北京开始做建筑。


在我出生之前日本有9.3%的GDP增长,比现在的中国还要好。我出生后,GDP增长变成4.0%的状态,跟现在的中国比是差一点点。到我毕业,自己要做设计、项目的时候,基本上是1%,即几乎没有GDP成长的情况,这是我作为80年后在日本出生的建筑师背景。大家也看过很多日本大师们的以往作品,那些作品都出现在国家快速城市化时期,对现在做设计或者学建筑的人来说,这些是已经过去的事情,这也是我在日本长大的行业发展背景。


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小空间”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刚开始我来北京是15年前,我们有很多大型的住宅项目,当时大家都可以买150-200平方米的住宅。后来房价越来越贵,普通的老百姓可以买的房子面积是越来越小的,可以租的房子面积也是越来越小。我们住宅类的项目面积是越来越小了。所以“小空间”对于我来说这是比较有意思的课题,因为我是在日本那样的年代长大的,以及这几年我看到中国的变化情况。



%Arabica coffee 上海建国西路店


我们做了一些小空间的设计,%Arabica coffee 上海建国西路店,这是上海一个非常小的咖啡馆。我认为店铺可以与城市公共空间有一种厚度,这个厚度是半私密、半公共的状态。即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的空间不是用一条明确的线来分开,而有一种模糊的厚度来分开,在这个厚度中可以出现人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在这里喝咖啡、聊天,我们可以在这过程中不断感受城市的生活。我认为这是特别美好的状态,我们有这样的体验,所以我们喜欢生活在城市,这是城市的一种魅力。



这是我最开始画的图,其实画得不是特别好,但我画的是一种人的真实状态,即可以看到左右有人在室外部分坐下来的感觉,包括坐下来大概是这样子,左右的空间变成一种室外的空间,原来是室内的空间,现在给做成室外的空间,就是这样的感觉。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这里走路过来的人,可以像在公园一样坐下来,这是非常开放,像在城市当中的小公园的空间。


青山周平手绘草图


具体的平面大概是这样(图),原来的外墙位置在黄色的线,这是原来的私密和公共的界限,或者说是城市的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或者说是自己花钱租的空间和免费空间的界限,这是红色的线。但我们把红色的线拆掉,这是新外墙的空间,外墙的线做成蓝色往后退一点的空间。这种方式,这个绿色的U型空间就变成城市的小公共空间,这又是室内、又是室外、又是公共、又是私密、又是商业、又是公共、又是花钱租的空间,但又是对外开放的空间,这样的状态。这个U型的小空间会变成整个上海建国西路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街道的一部分,主要就是这样的感觉。这个U型的空间是客人可以这样随便坐下来的一个地方。



因此这个咖啡馆里面的体验是特别不一样的,虽然这是一个商业室内空间,但更像在街道、在街道边上的小凳子坐下来的那种自由、开放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用开放、平面上的设计策略来实现的。当然通过这种透明的、全部透明的场合和自动的推拉门的方式,这种材料,当然包括立面的材质,再延伸到室内,这个时候立面材质的边界和墙面材质的边界是不在一个地方,从里面的植物延伸到外面,外面的植物延伸到城市的外面公共植物,通过各种细节,让人感觉,这个地方是一种开放的空间,是跟城市的公共空间有连接的空间。



但各种比较多层次的交流和互动,我觉得这是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的一种魅力,我觉得这种开放的空间是有这种作用的。

虽然我们这一次做的是大概是50平方米很小的空间,这种空间在上海的街道、广州的街道,如果是有很多类似的开放性的小空间,如果我们的城市有很多这样的空间的时候,那我们的城市生活是特别美好、是特别好的一种生活空间,这是我们做的其中一个点,

希望我们做的很多小空间,通过这种网络性的小空间改变城市生活。




新家族


我最近一直比较关注新家庭模式的出现,新家庭的模式需要新住宅模式。我们过去的家庭模式,是通过血缘关系形成的家族,这种家庭是1.0版本模式。


这个时代逐渐变成家庭2.0版本的时代,即少家庭成员的时代。现在在大城市里面也出现很多一个人的家庭,独居的情况。东京已经有50%的家庭是一个人的家庭,这是一种现代大城市的趋势,我相信在中国,一个人家庭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这是家庭模式的变化。



问题是什么?比如家庭1.0版本是我们有四合院、土楼,这种是特别适合家庭1.0版本的住宅形式,到了2.0版本我们有了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户型、住宅小区高楼的开发模式。但现在城市逐渐进入3.0版本的时代,适合3.0版本的户型、建筑、住宅现在还是没有的,这是我比较感兴趣探索的问题。


合居、新家族的家



我们在北京通州的“合居、新家族的家”项目,这是我认为探索未来住宅的一种可能性的项目。我们要做的是这个标准层的一个房间,120平方米的普通户型。我们在调研中可以看到中国现有的绝大部分户型都是为了解决家庭2.0版本的,即开发商、设计师典型想象中的家庭样子,但这种家庭存在吗?不一定存在。因此我们把所有跟结构没有关系的东西都拆掉了,中间做了多功能的空间,把功能比较明确的区域都放在其周围。



这个房子的名字叫“合居、新家族的家”,意思是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家人,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中间的空间是有一个凹进去的感觉,但实际上座位是抬高了的,即原来中间的地面是原来楼层的地面,但我们把中间的座位空间给进行抬高。这个空间借鉴了中国、日本传统家庭建筑中的人们进行室内交流互动的空间。中间的空间可以形成最多坐30多个人一起看比赛的场景。其地面的材质也变成户外的庭院材料,共享的空间与房间有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受。



每一个房间都是用可切换的推拉门,也可以变成全部打开的状态。把投影布拿下来,把灯光关了就可以变成小型电影院。这个房子是为可能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婚姻关系,但在这个地方会几个人一起生活的新家庭模式的一种研究性户型探索。



现在出现是一种新家庭、多样的家庭模式,那这个问题就是直接延伸到第三个问题课题共享。



共享


为什么我们要共享,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弱化血缘、家庭、邻居、单位的关系。我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大概十年的时间,我之前住大概40平方米的小院子,厨房很小,没有大冰箱,但外面有随时买菜的路边市场,对于我来说路边市场便是我第二个冰箱。除此之外,我家里面也没有客厅,但与外面社区的迅速链接可以让我拥有第二个客厅、餐厅、酒吧等等空间。


这也跟北京的现象有关系——夏天的时候北京胡同里有不穿衣服的人,后来了解到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对他们说这不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他家的范围,他可能住在面积十几平方米的房间中,但他平时上厕所、买菜、跟朋友抽烟、聊天、刷牙、洗脸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胡同进行。房产证上的房子只是他家的一部分而已,他心里的家是远远超过房子面积的,这个时候房子和家的关系出现一种变化,房子是小的,但他的家是广阔的。   


胡同里的生活


这跟新住宅楼的关系不一样,新住宅楼房子的范围和家的范围应该是统一,但胡同里不一样。这种关系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胡同里的共享家具是一种关键,胡同居民把自己家的椅子桌子沙发都放在外面,有晾衣服的,也有桌子、椅子。这些家具是他们家里已经不用的东西放在外面,他平时自己去使用。但是他不使用的时候其他邻居可以用,但不能拿走因为他明天还需要用,是这种状态。这些家具就变成了城市的共享家具,我对这个特别好奇,就开始研究在胡同里的各式家具,在公共空间里放置的小型家具。


胡同里的共享家具


在我看来,北京的胡同就是充满共享家具的城市空间,而这种共享家具让城市公共空间里面发生各种各样的共享生活状态。这给我很多启发,我认为这是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胡同就是未来的空间,即家和房子、私密和公共的界限,通过共享家具打破,把城市的公共空间当作自己的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北京发生,广州、深圳的各种老城区也有这种现象。



这是一个年轻人生活在大概6平方米里的小型盒子,这里面是一个人生活的空间,外面有各种各样的家具,有点像在胡同里面看到的样子。它有一个特点是:这是可以移动的一个人生活的小型盒子。我们会准备几个不同的基本模式。



这个设计在家具厂生产之后,我们把它放在我们要改造的一栋楼里面,即变成盒子的共享社区,可以用四个盒子围合成小型活动空间,也可以享受一个人的状态,这是一个用盒子做的社区状态。它看起来不太像胡同的样子,但实际上是与胡同里的生活状态的一样的,居住者的生活空间可能只有6平方米,但在外面有很多共享空间。


“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 5号馆


后来我们在北京做了一个展览,把原本设计的模型和方案做成1:1的尺寸,我们做四个盒子、一百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仔细看这个空间里面所有东西都可以移动,没有任何固定的东西,可以让大家体验新生活方式的单人LOFT空间。



第三步我们把它落地,这是第一个实体空间,位于泉州的一栋楼,原来是卖蔬菜的空间。我们把1~3层的空间改造成当地年轻人的共享社区。楼上是约40个盒子的年轻人长期生活的生活区域,一楼是对外商业空间。因为我们需要做40个长期使用的盒子的时候,与展览不同,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成本、重量、隔音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重新研发了整个系统。



比较有意思的细节是:这个盒子是可以简单组装,普通的年轻人可以用两个很简单的工具,大概两小时就可以组装一个自己的房子。自己、跟朋友一起组装的房子,这个过程能让人产生归属感。现在已经是很多当地年轻品牌店铺进驻,楼上目前还没有完全使用,现在有13个盒子,6个人左右生活了半年的时间。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不同的季节会因应气候变化来换盒子的位置,用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更换。



这个空间现在变成泉州当地年轻人中很有人气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玩,也有艺术家也聚在这个地方,这已经变成当地年轻人的第二个家。


第四步我们也在准备复制,即这个盒子的设计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因为它本身是要变成产品化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改造成各地年轻人的盒子社区,这是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



手工


我们的生活都被工业品围绕着,即大量生产的复制品,同时我们的建筑、城市也用大量的工业化、标准化的成品进行复制。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把设计做成另外一个状态,做成无法复制的。



木木艺术社区改造


这是我们在北京改造的项目,我们把改造成一个现代艺术美术馆,方案的外墙部分用金属板,这种金属板叫镀锌钢板,平时用于城市的围墙或者在大广告板上。这个项目是美术馆,没有那么多的预算,我们只能用特别便宜的价格,把便宜的材料用在最无所谓的空间里面去。但这种最无所谓的空间里有时就会出现比较有趣的细节演变。



比如这种地方是正常的镀锌钢板的状态,但这个地方偶然出现镀锌钢板变形,这是因为工人施工的时候,他们随便打螺丝,那螺丝和螺丝的距离出现随机变化的时候,出现了随机凹凸的变化,我觉得这种感觉特别有意思。



我想做这种金属板,有一点像我们用A4纸这样用手折,折完后打开时候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纹路,无法预制造型的感觉。我们就开始做试验,请了几个工人在现场用手把它折完之后再打开,打开后就出现了很难看的状态,跟刚刚的这个感觉,跟我想要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因为它是随便工人做的。后来我们还是自己的设计师到工地一张张用手折,然后再打开做,折出了想要的肌理。



通过这样的方式大概折200张金属板,都是设计师在现场用自己的手折,折完请施工方在外墙上安装。因为都是手作的,所以每一张都不一样,而且这个不一样不是设计出来,这不是我们用脑子做判断的东西。现场施工的时候是很冷的冬天,很痛苦、很累,但这是人的身体和0.3毫米的金属板的偶然即兴的碰撞中形成的一种东西。所以它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有没有意义?其实没有意义。我觉得对于我来说,现在时代越来越没有意义的事情开始有意义。



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用自己的身体产生价值,到了工业时后,我们的身体劳动被机器替代了,人类的价值就变成知识。知识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互联网世界比人储存了更多知识,个体人类是没有办法对抗互联网知识量的。人类的价值载体从知识发生变化,最后变成人类的智慧。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价值从智慧变成心、爱、情感、感情等等之类的东西,因为我们了解的人工智能仍是没有感情的。



这时我们的设计,我觉得是会有变化的,过去的时候想做一些逻辑性的判断、功能性的推敲、理性的东西,例如规划、功能、效率等。而从现代的建筑开始,我觉得现在的建筑和设计逐渐会变成我们个人的情感、梦想、体验等等这些东西。因此我现在尽量不用在脑子里预设做设计,我不想太多用脑子做设计。



人与自然的平等


这是我最近比较怀疑的词——“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逻辑是以人的理性逻辑把环境改造成以人为中心,环境要素为下位。但在设计实践中能看到,无论是怎样地从自然中演变的各式材料,与设计都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不应盲目改造成人的逻辑,人亦是环境中的存在,人不应对抗自然,而应与自然共存、平等对话。


我用这四个关键词来解释、介绍我对设计的理解或实践,希望通过这样的空间、建筑,能够改变城市的空间、改变城市生活,谢谢大家。



支持单位  


特约支持媒体



合作媒体



项目图文版权及相关资料由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授权羊城设计联盟,如需转发请联系羊城设计联盟微信公众号。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资讯


羊盟设计观察 | 琚宾:设计杂谈


羊盟设计观察 | 青山周平:改变城市的空间


羊盟设计观察 | 孟凡浩:空间赋能

羊盟设计观察 | 汤桦:场景与碎片


羊盟设计观察 | 大咖云集共同探索未来设计,羊盟年度盛典设计界群星闪耀





广州市空间设计协会 版权所有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