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设计观察
羊盟设计观察 | 孟凡浩:空间赋能
发布时间:2021.01.25        查看次数:1320


由羊城设计联盟主办的2020年度羊盟设计观察论坛—— “未来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于12月12日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圆满举办。

在2020年新形势之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便捷提出全方位的更高要求。人性化设计体验成为设计行业的关注焦点,亦是各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的方向。


本次论坛特邀汤桦、孟凡浩、青山周平、琚宾、盛宇宏作分享嘉宾,从自身专业出发分享设计实践经验和成功理念,探讨在未来设计发展思考和前沿技术应用。


羊盟公众号将持续推送更多论坛嘉宾详细分享内容,敬请关注羊盟微信公众号。


(点击可查看羊盟设计观察论坛整体回顾)


2020羊盟设计观察论坛

视频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查看直播回顾



论坛分享嘉宾孟凡浩在羊盟设计观察论坛中作了“空间赋能”为题的分享演讲,向大家分享了他在城市营造和乡村激活双线并行的创作实践。本文为分享实录内容,项目图片由gad · line+ studio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孟凡浩:空间赋能

gad · line+ studio 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空间赋能。这个主题源于当下的时代背景——近二十年来,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宏观来说,它是靠透支乡村换得的,所以乡村状态是令人担忧的。在人员、资本的流动下,城市和乡村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城乡如何互动,如何更新,又如何共同发展?都成为摆在设计师眼前的问题。


建筑师是要服务于别人,为他人创造使用空间的,所以做建筑设计必须要了解终端用户是谁,不同的终端用户具备不同的诉求。然而,现今建筑师和终端用户的隔离,使得现在建筑师的处境愈发边缘化。很多的大型商业开发是资本控制下的金融逻辑,我们在学校里受到的建筑教育,到了社会实践中,却是失语状态。



我所实践的“空间赋能”的赋能方式往往演化为以下四大策略:模式赋能、类型赋能、材料赋能以及形式赋能。


模式赋能是指建筑师不仅只是做一个工程图纸的绘制员,同时可以走到更前端去参与策划,以设计推动开发范式的创新。类型赋能是使用方式的迭代,我们现在做的很多空间,它的业态已经失效,所以我们通过新业态的移植和传统业态的重组,来挖掘设计机遇。第三和第四是材料和形式,是在专注于建筑学本体的同时,去激发一些互联网时代下的延伸。




杭州富阳东梓关乡村复兴实践


我们在4年前完成了一个回迁安置房项目——东梓关回迁农居,为当地的46户回迁农民设计一个新型的居住聚落。


东梓关回迁农居 摄影:姚力


给农民盖房子就要了解他们最本质诉求是什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跟城市人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并不希望继续住在传统材料营造的夯土房、毛石房、木结构的房屋中,反而觉得城市的小洋房是脱贫标志。这正是中国城市与乡村中所存在着的“围城”现象:城里人向往乡村自然朴实的生活,而村民则怀揣着“城市梦”。


所以我们在保留传统地域建筑气质特点的基础上,用当代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以基本单元形成组团,形成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聚落。


东梓关回迁农居 摄影:胡栋


回迁农居建成后,在新老村的交界处我们做了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这是一个完全开放、没有任何大门的建筑。浙江有“文化进乡村”的政策,每个村子都有礼堂,但是这些礼堂大部分时间是封闭状态的,所以我做了一个上不了锁的村民活动中心,以达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状态。建成后的村民活动中心在不断被激发出新的功能,变成了当地的驿站、书法工作室等,可以阶段性的举办各种活动。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 摄影:赵奕龙


东梓关乡村振兴项目完成后被广泛传播,在网络上获得了10亿+的点击量,更是接连登上了2017央视的春晚片头、《人民日报》、《治国方略》等主流媒体,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今年我受邀参加第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主题展,在准备这个展览的过程中我们来到东梓关村做了一个回访,拍摄了46户的现今使用状态,发现这里并不全是当年的回迁户,而是增加了新型的居民——城市返乡人群,他们当中有人继续务农,也有人开民宿、开艺术家工作室、开茶室等等,这里已经变成了“城乡融合”的新型社区。


东梓关回迁农居微缩模型照片 ©gad · line+ studio



杭州西溪首座


这个项目是我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开放性的一次探索。项目位于西溪湿地北侧,基地被60米宽河道和80米宽规划景观廊道十字划分,我们通过对现有的河道和绿轴因势借力,以“外围围合,内部营造”的策略,打造了一个湿地花园般的办公园区。


西溪首座 摄影:姚力


传统办公园区通常采用封闭式管理,但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说服园区业主,在投入使用后不进行封闭,形成一个开放的城市空间。项目建成后,这个园区最终所承载的城市关联和活力氛围超出了想象,最让我们获得成就感的,不是营造出具有冲击力的建筑视觉形象,而是公共性的实现给园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遛狗遛娃这些生活场景的悄然融入,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西溪首座 摄影:姚力


东梓关乡村复兴实践和西溪首座这两个项目,虽然一个在城市,一个在乡村,在地域和尺度上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性:在区域中形成了聚落的关系,并与所处环境产生了差异性与多样性。




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


泰山九女峰书房及配套设施 摄影:章鱼见筑


这个项目位于泰山脚下的九女峰,我第一次去看地的时候,这里整体状态非常衰败。业主选了九女峰下十九个村子中位置最靠里的东西门村,以租用宅基地的形式开展村落改造,因为如果能把这个村子激活,那前面的十八个村子也就更容易带动了。


业主希望我能够给他们再带来一个如东梓关般的流量效应,然而东西门村藏得太深,我认为如果不做些引流的爆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所以提出了两点策略,一是做针灸式的改造,在原有宅基地边界的基础上展开更新,二是通过建立公共空间来激发可以引流的媒体效应。


泰山九女峰书房 摄影:章鱼见筑


当时到了现场,我发现对面就是雄伟壮阔的泰山,泰山素以稳重著称,所以我决定营造一种轻质的空间来回应这种稳重,所谓的“重如泰山,轻若浮云”就是方案最初的设想。


九女峰书房室内 摄影:金啸文


九女峰书房悬停于泰山之邻,沙漏型的漂浮体量依山就势,大面积无框玻璃窗收纳外部流动的风景,钢体系与膜结构结实可靠又轻巧的特性,在坡顶以自然曲线勾勒出轻薄舒展的造型,亦提高了建造效率和施工品质。


泰山九女峰泡池 摄影:章鱼见筑


同样作为整个村落度假酒店公区配套的九女峰泡池,与书房是一样是轻钢结构,不一样之处是我们在钢结构外覆不锈钢表皮,再喷白色涂料,以保证其外形的“行云流水”。书房和泡池以最简洁直接的方式回应自然,与自然共生。


泰山九女峰泡池 摄影:章鱼见筑


项目建成后在网络上传播,引得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如今的书房不仅是阅读空间,同时也被作为咖啡厅使用,门票和餐饮也为村子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因建筑而产生的媒介效应为整个村子带来了全面的激活。


餐厅 摄影:章鱼见筑



同时,我们将废弃的猪圈和荒废的毛石房改造焕新,逐一植入新的建筑功能:接待中心和咖啡厅、餐厅、院落客房。“针灸式修复”的活化更新策略,在尊重原有村落肌理、山野环境和保持宅基地边界不变的情况下,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实现旧村落的新生。


客房 摄影:章鱼见筑



客房 摄影:潘杰


如今的东西门村,重新激发了村民共同体意识,吸引年轻人才回归,为乡村创新创业注入了二次活力。


这个项目也受到包括CCTV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山东篇、学习强国等各类政治媒体的报道,同时也被列为山东省乡村振兴一号工程,国家、省、市、区等各层级领导都到现场参观考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莫干溪谷 · 一亩田


莫干溪谷 · 一亩田是我们为融创设计的一个商业开发项目。在设计初期我与开放商探讨,这里的定位并不是第一居所,所以不应该一味的追求面积和房间数,而是要回应周边的自然环境,去塑造一个新型的乡村生活度假体。


莫干溪谷 · 一亩田 摄影:孙磊


基于一直以来对聚落持续的关注和研究,我提出一种新的地产开发可能—— “聚落重构”的概念,用传统聚落的形式实现世外桃源式的可销售的居住型社区,成就了这种小公寓加公区的聚落形式,以达到突破传统理念与实现经济收益的平衡。我们拒绝风格层面的复古与怀旧,用当代的建筑材料、建造手段、建筑细节来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构造的精致感。


莫干书舍 摄影:


聚落中的公共空间——“书舍”是没有一根柱子的大悬挑折板结构,L 型的折叠外门系统实现了转角无立柱、大划分的视觉效果,建筑可以直接对话周边景观环境,没有任何的视线遮挡。


公寓室内 摄影:


在公寓的设计中,我们依据地势,面向农田、山林以最大的景观面展开,选择用低层的小尺度建筑体量来还原乡村风貌。建筑外墙采用了仿夯土涂料来营造质朴而不失精致的当代乡村新审美。


莫干书舍 摄影:


同时,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推行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模式,在室内设计部分用接近夯土的硅藻泥把外部夯土的质感跟进到室内,从而保证内外关系的一致性。这个度假社区的终端用户是城市人,城市人的诉求是不仅要享有田园风光,又要保证生活品质。我们所提的“乡村”,不仅是“乡愁”里的乡村,也不只是旧时记忆的复刻,我们需要呈现的乡村是充满机遇与格局的生产现场,以及技术产业提升所带来的新的活力体。莫干溪谷 · 一亩田是一个挑战了地产标准化体系的项目,通过塑造新型度假生活方式来实现空间赋能。



贵州苗寨“龙塘山房”及存量改造


贵州“龙塘山房”是融创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友成基金会共同委托我们进行的规划、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总包设计项目,包括增量建筑置入和存量建筑改造两部分,同时它也是“十三五”背景下的精准扶贫项目。

贵州“龙塘山房”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龙塘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中国传统苗寨,第一次去的时候,村书记就拉着我说,“我们这里的破坏建设太严重了,直通城市的道路修好之后,砖头、混凝土变得容易获取,村民们在架空层用砖头新建卫生间,用铝合金门窗封闭美人靠,专家们来看都说我们是在搞破坏”。我看过之后说,可能我跟专家们的观点不太一样,这些所谓的“破坏”其实是村民们本质上的生活诉求,正因为家里没有卫生间,才要去自建卫生间,天气冷的时候没空调,才用铝合金窗封闭美人靠,我们不能因为想让它成为城市人来参观的景点,就让当地村民维持较低的生活品质。


贵州“龙塘山房”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所以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同时,用专业建筑审美去完成改造与当地风貌的协调。最后我们用跟村民自发改造差不多的造价完成了两幢吊脚楼的示范性改造设计,试图以更好的建造效果在村民中得到推广。设计方案是在屋顶增设太阳能光伏板,提取传统风貌的元素协调加建独立的竖向卫生间和厨房,封闭美人靠等等,可以看到,这是改造完成之后的效果。


贵州“龙塘山房”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贵州“龙塘山房”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增量部分为8幢单体客房及1幢公区,单体客房选址于山势较高处,采用在地材料建造,以独栋式布局,充分利用地形高差避免客房之间视线干扰。公区建筑的设计则突破了传统的乡土材料,以两个 L 形体量的交错形成大面积的景观活动面,大的屋顶平台与无边泳池可直接与传统苗寨对话。


贵州龙塘山房是通过增量、存量两种介入的方式促使整个村子脱贫。现如今,村里有14户农居在受到我们示范性改造的影响后完成了自家房改造,可以说是实现了以点带面的推进式乡村振兴。除此之外,村内还成立了手工坊,把苗寨的非遗文化手工做成文创产品进行销售, “脱贫”到“振兴”,龙塘的乡村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央视 CCTV、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都报道了龙塘的发展面貌,网络平台“一条”对龙塘的报道则达到了 10w+ 的阅读量,“龙塘山房”也成为了精准扶贫的典范。





杭州江南秘境国际旅游度假区


这个位于浙江建德的文旅项目——杭州江南秘境国际旅游度假区,地处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江面宽阔,景观视野绝佳。


三江交汇处的渔乡茶舍 摄影:夏至


其中这个叫“渔乡茶舍”的茶室是承担未来酒店客房的check in功能,风景界面最大化和体量融于环境是我们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出发点。我们没有去追求一个焦点式的视觉形象,而是以消解体量的片层形式呈现,且以巧妙的动线设计将游山观水的体验引入室内。


嵌入山间的形体 摄影:夏至


渔乡茶舍 摄影:赵奕龙


混凝土在自然环境中有着较强的介入感,但又与建筑整体谦和的体量相平衡;而木模板特有的纹理又赋予了混凝土材料特殊的尺度和质感。在这样的表达下,建筑与环境达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亲密关系。


朔·非遗艺术馆 摄影:吴清山


这是在场地内的一个三角形用地做的朔·非遗艺术馆,设计整体围绕场地内的下沉水坑展开,将水坑转化为下沉庭院,作为建筑的中心,继而再将展厅、阅读等功能块围绕中心层层推开,并以三角环廊作为中心节点串联各展厅,以此构成美术馆的基本格局。在我们的设想里,这里是装载光、渔村历史、非遗艺术装置和村民公共活动的空间,以一种抽象的形式与土地和文化发生着深刻的联系。



飞蔦集 · 松阳陈家铺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在浙江松阳大山深处的陈家铺,我们将当地两栋已经破烂濒危的传统民居,通过设计改造和更新升级为一个小型的度假民宿。我们尝试将传统手工技艺与工业化预制装配相结合,将屋子里已经腐烂的木结构拆除,用轻钢结构在建筑内部搭建骨架,营造现代化的使用空间。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飞蔦集


用传统夯土墙在外围包裹了一层尊重当地风貌的厚实外衣,实现乡村技艺的再生。同时就地取材,对旧材料加以回收再利用,实现“新与旧、重与轻、实与虚”的对立统一。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摄影:杨光坤


还记得第一次去现场看地时,我们和当地村民说,要把这两栋危房改造成客房,以后每晚能卖1000多元,当时村民听了都觉得我们是在开玩笑,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县城最高级的五星级酒店,客房每晚也就300块。现在事实证明,我们不仅做到了,还比原先预估的价格多了一倍——2500元/晚,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订房。这些村民不可想象的事,正是我们通过设计为乡村存量空间带来的全新价值。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摄影:杨光坤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摄影:史佳鑫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其更好的发展,风貌严格控制的背后仍然需要满足新业态的功能,乡村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面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脉,也需要营造符合现代化生活需要的高品质空间。


正如我开始提到的,当下建筑师的处境在越来越边缘化,我们正在面临话语权缺失的现实问题。我个人最近的一些反思和思考就是:将建筑去中心化,主动以集群的方式链接上下游产业;跟政府之间关系是要借力政府,争取政策支持;跟资本的关系是引入资本,保证回报;第三个就是赢得村民的信任,实现利益共享。继而在最后实现设计驱动、空间赋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顶层领域释放我们建筑应有的力量。



支持单位  


特约支持媒体



合作媒体



项目图文版权及相关资料由gad · line+ studio授权羊城设计联盟,如需转发请联系羊城设计联盟微信公众号。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资讯


羊盟设计观察 | 琚宾:设计杂谈



羊盟设计观察 | 青山周平:改变城市的空间

羊盟设计观察 | 盛宇宏:设计师的社群生态

2019.12.12羊盟设计观察 | 石上纯也最新演讲“My Work”实录+独家访谈


羊盟设计观察 | 设计大师共话未来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019.12.12羊盟设计观察 | 国内外设计大师共论设计无界限 全球新视野





广州市空间设计协会 版权所有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