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设计观察
羊盟设计观察 | 汤桦:场景与碎片
发布时间:2021.01.25        查看次数:854


由羊城设计联盟主办的2020年度羊盟设计观察论坛—— “未来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于12月12日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圆满举办。

在2020年新形势之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便捷提出全方位的更高要求。人性化设计体验成为设计行业的关注焦点,亦是各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的方向。


本次论坛特邀汤桦、孟凡浩、青山周平、琚宾、盛宇宏作分享嘉宾,从自身专业出发分享设计实践经验和成功理念,探讨在未来设计发展思考和前沿技术应用。


羊盟公众号将持续推送更多论坛嘉宾详细分享内容,敬请关注羊盟微信公众号。


(点击可查看羊盟设计观察论坛整体回顾)


2020羊盟设计观察论坛

视频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查看直播回顾



论坛分享嘉宾汤桦在羊盟设计观察论坛中作了“场景与碎片”为题的分享演讲,分享他的设计如何使用现代的手法去表达当下的建筑、 空间及形式本文为分享实录内容,项目图由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提供,禁止擅自转载。




汤桦:场景与碎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今天分享就是这些年我的设计感受。我来自于深圳,我从1986年来到深圳,之前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留校教书。今天来到广州,真的有点诚惶诚恐,因为您们知道,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第一任系主任是陈伯齐老师,他离开重庆后回到广州创建了华工的建筑学院和建筑系,从历史渊源来看,重建工和华工是在一个脉络上面。陈伯齐老先生在日本和德国留学回来中国,显然跟当时中国的“布扎体系”是完全不一样。陈伯齐老先生所建立的重建工跟华工是理性主义的学派,是非常强调技术与工人的特点,而布扎体系则是巴黎美院式的,非常强调古典主义的理念、均衡、完美等。两派出发点不太一样,但在那么多年的实践之后它们已经殊途同归、相互融合了,在这里作为重建工的毕业生向华工的毕业生和学友们致敬。


在我念书的那个年代有个著名纽约时报作家赫克斯苔布尔,她写了一篇文章叫《现代建筑向何处去?》,经历了那么多年的现代建筑迭代和变迁,我们都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解构主义、地域主义等等各种各样的思潮和流派的影响。今天那么多年轻建筑师的分享中,我也学到新东西,跟我那个年代的建筑学是不太一样的,我们的学科已经来到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是非常多元化、多样性的,与我40多年前念书时候的现代主义建筑学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1981年我在重建工念书,我是1977年进校的,即当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当时我在《建筑学报》上读到一篇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徐尚志老先生发表的《建筑风格来自民间》的学术论文。论文的基本出发点,也许现在看来有一点偏颇,但我自己非常的认同,一些乡村或民间建筑,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肌理、特殊的构造方式,一定是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最朴素的人们对它的选择,所沉淀下来的形式。它一定是用最少的资源来达到一种空间最大化的效果。这就是所有民居及乡村建筑对我们的一种教育。


在那个时候就知道阿莫斯•拉普普《住屋形式与文化》,这里面有很多文化决定论的思想,这本书成了当年班上非常重要的课外教科书,这也是布扎体系的说法。中国传统建筑,从出发点来说,并不是美学的出发点,而是纯粹技术的出发点,就像“包豪斯体系”,这是用技术和功能作为对建筑的最基本诠释。而在巴黎美院体系中是被立面化、风格化、美学化了,现在看到很多教科书里谈到中国建筑时,是从立面分析。比如梁思成先生写的《中国建筑史》里也是从这个路径进行诠释,梁思成的学术路线就是典型的布扎体系。当然这种东西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在我们的建筑学史里面形成一个重要的篇章,为中国的传统建筑留下非常重要的位置,老先生们的这段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要讲的是,希望通过对于传统建筑的解释或理解,重新来跳脱布扎体系的技术路线,能否从另外一种方面来研究中国传统的历史建筑文本,在真正它的出发点以及对于现代设计理念的意义。今天我想把我们的建筑学技术出发点聚焦到气候,即一种外部条件。我们如何从气候条件出发创造一种建筑空间的样式?



空间形态承载社会行为形态

亦承载自然条件


这是我们中国的气候划分,看到我们在华南、华中、华北、东北。目前有一个重要的经济线叫“胡焕庸线”,它是由中国特殊地理条件所决定的,这非常有意思,包括人口的分布都是沿着这条线来进行分布的。从东北、北京、上海,最后到广州,从这几个城市气候图表,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特点,即人类在自然环境里,一年中有多少天是能可以不靠空调制造人工气候的比例。对于这种气候,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服装作不同的应对。从这出发,那建筑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可能性?从民居来说就会产生适合当地气候的各种建筑样式,而且都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在没有空调情况下,这就是一种对气候最完美的解答。


空间形态是不是在承载社会行为形态的同时,亦承载了自然的条件形态?这是我们想要探讨的。因为关于社会行为以及形而上、文化、意识形态的东西,跟自然形态还是很不一样的。自然形态就是一种来自于土地本身,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干扰的,不管什么意识形态,其土地的自然形态、条件是永远不变的。


我们先来说檐廊系统,包括刚刚青山周平先生也讲到日本院子都是这种空间,北京、广州、宁波、华东地区都有骑楼式的设计,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北京的骑楼非常浅、进深小;但到温带地区骑楼就变大了,人在里面可以待得住。到广州,除街边的骑楼外,整个街道上都可能形成一个遮蔽系统。我重点讲的是四川的骑楼,因为我是成都人,对四川民居有深刻感受。



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及厂区设计



罗城是位于川西平原的城市,在勒山大佛附近。这个集镇就好像一艘船一样放在山头上,是一个梭型的平面,最有特点的是中间的公共空间形式是非常完整的宇宙图案或者中国文化里面的一种图形。当地戏台还有在演戏,戏台的两边都是非常深和宽的骑楼。这种骑楼的尺度已经远远超越刚刚所说的北京、宁波的骑楼尺度,因为这是一个有商业价值的骑楼,因此它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宽敞的客厅,它非常适合在成都平原的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的气候环境下,又没有空调的时候,大家坐在半户外的地方谈天喝茶做生意做买卖,非常适合聚集的场所的气候特点,同时也非常符合商业行为以及气候的条件。



罗城非常热闹,它的戏台是架空的,没有演戏的时候大家可以穿过戏台行走,这是非常连续的开放空间,两边可以看到檐廊,檐廊的空间非常大,是具有商业特征的空间,里面热闹非凡,是典型的成都平原上面的场景:喝茶,没事有事都坐在这里,是非常公共化、多功能、多元化的空间,而且这个场地是在山坡上、有高差,因此这个戏台升起是非常巧妙地符合视线设计的。



传统的布扎体系,包括我们现在所有的图面的表达都是平立剖,这是非常古典的表达方式,真正要表达建筑不是简单地靠平面、立面、剖面就能进行表达。


这是我们在成都做的项目,在成都双流机场的旁边,大家知道成都的村落不像北方的村落,它是叫林盘,所谓的林盘是一个树林围成的一种乡村化的楼盘。通常一个家族就是一个林盘共同生活,而且呈不规则分布在平原上面。四川的气候一半以上时间不需要控制温度,就能够达到一个舒适的气候,那我们在成都的这个项目就尝试一下不要空调看能否达到舒适。我们项目的场地上有很多房子,这些房子就是农村的林盘,地理上有坡度起伏。



因为这个建筑是一个工业建筑的研究楼,因此我们想:是否有可能在建筑物里面,创造一个新的林盘的方式?因此我们把一个个小方块,想象成是这个样子,通过一个水平的组织给组织起来,即我们每一个方块就是把办公或者研究的地方,气候边界也在这个地方,而其他像林盘这种地方是灰色的空间,这是跟自然气候完全融合的。



白色盒子是有气候边界,涂成颜色的是没有气候边界的,是跟外面的自然完全融合。因此实现了这样的可能性,里面有很多盒子,这些盒子把气候给控制住了,外面就是大量的灰空间,这些灰空间可能是开会、喝茶的地方,也可以办展览、接待客人。这实际上是向罗城致敬的空间,包括大量的遮阳空间,里面全部是一种开放的、灰色的,跟外面自然完全结合的一个灰空间。



刚刚说到这个项目是个工业建筑,这是我们国家对工业建筑的一种梦想图像,50年代到现在都是这样。整个建筑形象是在一个农业的底色上面做出来的工业,而且是高级派的工业,因此我们想保留这两种不同气质的东西。在园区内部呈现是非常田园化的,但临着城市道路方面,我们体现的是工业机器美学的做法,是采用两种材料:混凝土和钢材。整个界面是非常干净,也没有什么太多变化的水平舒展的建筑。



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一期



这是成都的项目叫天府国际会议中心,这个项目是我们事务所第一次做体制化的项目,通过国际招标我们投中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中我们想通过对罗城的思考,思考能否建立这样一个灰空间,希望在这个地方再现成都人的梦想。



建筑前面是400米长的檐廊,这个会议中心有两个1万平方米的大厅,因此这个檐廊的尺度比较大,但我们希望把它的内部空间感受尽量压低。我们希望这个檐廊是开放的、没有气候边界的,气候边界已经退到了里面10米左右的厚度。在这个区域里面我们想再现成都的城市轮廓感觉,比如瓦屋顶、水平线。



成都是座可以看到雪山的城市,每次去成都飞机下降的时候可以看到地平线是非常平缓的,是非常有诗情画意的地平线。因此我们想用非常水平的体量,向成都地平线致敬,在檐廊里面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山,前面非常开阔。从剖面可以看到我们希望可以把西边的开口压到最低限度,这样晒到的太阳不会进来,同时亦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这个高度大概有5米左右,可见建筑物的尺度有多大。



这是向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中阐述的木结构的学习,我们在建筑里以大量的抬梁式结构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型。整个木结构是采用彻上明造的做法,我们想做成和传统中国建筑的基座一样,这亦是向“伍重草图”的致敬。建筑物的整个长度有420米,内部的木构是经过简化的结构,有点像成都传统的草堂、五河池等的老建筑。




坑梓文化科技中心


深圳全年56%时间可以不用空调,21%可以通过局部的除湿达到舒适效果、只要自然通风就可以了,18%需要遮阳,深圳是这样的气候特点。



在这个深圳的项目里,我们想通过几种策略,一种是这个项目左边是城中村,基地右边是一个公园,公园上下是两个基地。两个基地,一个文化和科技中心,是为城市服务的,另一个是绿色公园。我们希望把这条路变成完全开放的界面,这个界面是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让街道具有活力,第二是让建筑得到开敞、有遮荫、遮阳的半户外公共空间。而且这条街能够形成类似广东花市的活动空间。



这些是我们投标时的意向图,我们想象的花街场景,左边是政府要做的公共建筑,右侧是城中村。我们在村落、建筑之间做了木质的屋架,可以看到像拱一样的东西,这跟刚刚的策略非常像,右侧是一条街道,再往右是村子,我们希望这个界面是跟村落有一定的过渡。通过这个办法可以缓解公共建筑的大体量,因为这是有展厅、剧场、书城等多种业态的大体量综合体。就像岭南园林的檐廊,但这种檐廊的尺度跟现在我们做的不太一样,传统园林的是私家檐廊,现在我们做的是公共檐廊。



从我们投标时的图可以看到,右侧是村落、街道,还有一层层的平台,平台上面有遮风避雨的檐廊。这种檐廊空间是永远对城市开放的,它不会文化馆、科技馆等设施晚上闭馆后就没有人了,我们希望在任何时候,不同标高的平台可以变成街道的延伸,可以为市民提供大量公共活动空间。



这张图可以看到项目右手边是高架高铁桥,再过去就是深圳坪山区的产业园区,这里有大量办公人员、外来打工仔。左边这是坪山区现存的众多古村落,包括很多古建筑、客家民居等。这个地方是这两个区域的结合点,平时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来往,是非常重要的路径。在这个设计里我们并不想做个单纯的建筑,而是想创造一个最大化的场所,为市民、城市带来积极、有气候特点、有城市活力的地方。



未来向传统、向历史学习


 


天热、天冷怎么办?我想到这么一张图,我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安藤忠雄。想想他的建筑,可能非常不符合我们现在的节能规范要求,到处通风、不太保温,但也无非衣服穿多点穿少点的问题。比如刚刚谈到服装对于气候的响应,人类已经有这种智慧了,如果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带来一个比较舒适的室外、半室外的环境,那也是这个建筑的公共性、建筑对于地域条件的响应。并非非要把大家裹在封闭的空间中用空调达到舒适的环境,我觉得这种可能更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或者说是更符合我个人价值观的做法。



这是对于今天我想讲的东西的表达,实际上这种策略我觉得是有点向后看,可以不依赖于高科技,也不依赖主动地把建筑的气候控制住,而是向传统、向历史学习,把传统和历史上的重要空间做法或某种技术措施,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策略和文本来进行学习。

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普天之下并无新事,一切新奇事物只是忘却。”这像是道家的积极消极主义,实际上包含了每个过去与未来人的梦想,同时亦是对于平静、朴素生活本质的共享。



支持单位  


特约支持媒体



合作媒体



项目图文版权及相关资料由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授权羊城设计联盟,如需转发请联系羊城设计联盟微信公众号。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资讯


羊盟设计观察 | 琚宾:设计杂谈



羊盟设计观察 | 青山周平:改变城市的空间

羊盟设计观察 | 盛宇宏:设计师的社群生态

2019.12.12羊盟设计观察 | 石上纯也最新演讲“My Work”实录+独家访谈


羊盟设计观察 | 设计大师共话未来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019.12.12羊盟设计观察 | 国内外设计大师共论设计无界限 全球新视野




广州市空间设计协会 版权所有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