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中,有非常多的主体参与其中,涉及的方面比较广,从什么视角切入,很值得探讨。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主要从“产研商”相结合的维度切入:深入参与乡村建设,从古村保护、美丽乡村、新农村示范片到特色小镇、传统村落活化,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用学术严谨的态度进行田野调查,总结多元主体的观点,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投资建设方长期协作,深入基层参与村委座谈和村民大会;发起参与具体乡创项目的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躬身入局不断延展和链接。在乡创领域,致力于将设计生产、学术研究与商业运营融合建构为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系。乡创中的现存问题主要可归结为三类:空间环境亟待提升,产业发展难以持续,项目落地步履维艰。对此,如何实现建设高品质,以解决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如何实现运营可持续,以解决投资的后续产出;如何实现项目能落地,使多方主体能够共创共赢,这三方面是以下探讨的重点。乡村建设与我们以往熟悉的城市建设有很大不同,更与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地产开发差异很大,很多人都很困惑,有些乡村投了不少建设资金,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产生建设性破坏。过度改造、盲目投资、建设品质及落地效果差、千村一面缺乏特色、保护与更新难以平衡等问题屡见不鲜。如何实现乡创中的高品质建设?主要有三个策略:其实这个在成熟的城市建设中已很普遍,设计团队分工清晰明确,基本每个专业都是由高度职业化的团队负责。然而在乡村建设中,由于涉及项目较为分散、投资额度相对较小,再加上受地域限制能调集的资源有限,通常出现单一专业的设计团队负责全专业的设计工作,因此出现不专业的状况在所难免。另外,乡村中各专业设计与城市中也有所差别,这也是为何一些成熟设计团队在乡村出现“水土不服”现象的原因之一。具体而言,每个专业设计由于乡村资源环境和现实条件的影响而具有自身特点。例如乡创项目实施中需要的规划,大多是用于指导具体项目的建设型规划,与法定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有很大不同,前者着重于实际建设,后者重点在于管控。混淆不同规划的阶段作用和功能定位,对整个项目的资金调配和建设导向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用管控型的规划直接指导施工建设就会带来各种问题。实用性村庄规划可分解为管控和发展两方面,前端策划提出的空间需求要结合管控预留,尤其是用地指标需合理配置,为后续发展提供指引和支撑。就两个规划的关系而言,实用性村庄规划可以视为“上位规划”,乡创建设规划可以视为落地“专项规划”,定位清晰就可以发挥各自积极作用并相得益彰。用城市的手法来设计乡村建筑,在环境中过于突出建筑,忽视了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配角定位,建筑外观平面化和装饰化,以刷墙画画的简单方式更新,这些都是在乡村建筑改造中的常见问题,可惜建筑改造一旦做错基本不可重来。乡村建筑大多是小体量建造和存量改造,要因地施策融入环境,因而在设计策略上会有差异和不同。在乡创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统筹合作与深度参与,有机会进行了设计尺度的延展,总结各专业设计之间存在尺度的延续与相对分级,因此形成“4X100”空间尺度比较研究的课题(4X100是指尺度从1平米放大了四次100倍,达到100平方公里)。结合羊城设计联盟成立10周年系列活动,这个研究计划由羊盟发起展开,并邀请相关院校和学者参与。将小尺度的标识小品设计与中尺度的建筑、景观设计和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尺度建立联系,通过比较寻找异同,一方面对于乡创中的全专业一体化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凸显乡创设计的魅力与挑战并存,另一方面,有益于羊盟成员强化核心设计能力,合作交流更加丰富多元。由于乡村建设大多是对存量的改造,多数是小体量和小场景,建造非标准化,空间分布的范围也很大,对于设计和施工有一定挑战。另外,在乡村基层的施工队伍较难达到大施工企业的管控能力,这对设计方的全过程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乡创项目与成熟的旅游开发项目相比,要区别对待才能形成自身特色,可以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满足社会需求,彰显历史文化这三方面来展现场所感和在地性。吕田滨河广场项目从解决交通和环境等现实问题出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项目建成后展开使用后评价,包括人群分布与使用频次的量化研究,以及调研访谈等定性研究,将设计初衷与实际使用状况进行比较。从规划设计、建设管控到使用后评价的全过程,为镇区中心的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真实样本和建设参考。作为乡创项目的代表,“LAN”民宿酒店品牌由羊盟“蓝海舰队”小组共创,内涵也可解读为为”Leisure And Natural”。马岭LAN为启动项目一号,未来有岚、澜、兰等山水林等系列。建筑在相对纷杂的大环境中试图建立聚焦有序的场域,室内以红砖和夯土墙等在地性元素呼应场所记忆,景观回应湖泊、栈道、稻田与山林,客房以特色庭园回归传统的乡野别院。“LAN”民宿除了营造舒适生活,回应场所环境之外,更希望创造一种情感的升华与共鸣,其高品质追求来源于创始团队的复合化设计、建设全程管控与在地文化挖掘。以“特色一产”为基础,建构“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产业体系,一方面强调以“特色一产”为基础,在乡村有特色的一般是一产,原生态的水果、动植物都可以作为IP,空间设计也可以强化这种延续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乡村产业开发“知易行难”,要实现三产融合需要强大的系统操作平台。 一产发展需依赖当地的土地气候和适宜作物,引进一产专家,突出在地性,品质和品牌,根据当地情况打造自身特色,提升竞争力,做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产品。而多数乡创项目过度重视二三产的高利润,忽略了一产的原动力和根基作用。我们参与建设统筹的安山村香蜜小镇,占地面积3800亩,是“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香蜜山葡萄庄园经多年技术研究,培植出的葡萄品质鲜甜美味,市场售价不低但好评度很高。2021年,香蜜小镇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特色一产作为基础,二三产发展如果打造好,就能成为三产融合的典范。以特色农产品延展,进行产品的二次加工,包括文创设计、销售展场、产销一体等,打造乡村版“乐购”,提供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物品。三产的主体是文旅,通过场景化的打造与精心落地的服务运营,将一产二产的产品以数倍增值的方式呈现,而消费者也在场景中获得美食美景等全身心的愉悦体验。花都宝桑园由怡境文旅和璞生活集团联合打造,羊盟成员深度参与,以桑蚕为主题IP,空间设计从标识到规划都贯穿这一主题。一产科技研发桑果种植,实现一年两季结果,且品种丰富,个大色鲜味美;二产文创将桑果汁、桑果干、桑叶菜、工艺品等产品提升创意品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并与璞咖啡、LAN餐厅等联动;三产结合桑蚕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依托园区自然环境打造企业培训沙龙、房车营地、网红打卡等。与沿线的喜花里,LAN民宿、云岭观湖酒店、璞宿花见等紧密联系,汇集更多的乡村资源,共同打造以特色一产为基础一二三产融合的样板。很多人带着情怀投身乡村振兴,却发现取得成功很难,感慨一路坎坷;很多人都很困惑,为什么很多条件看起来很好的项目,具有天时地利人和,最后却不了了之;很多人也在摔倒之后依然爬起来,获得阶段性的小成功。
乡创项目中,镇(街)政府和建设商是两大主体,承担着主导项目落地的重任,政府各职能部门有各自的权限和出发点,建设商也受到自身能力资源的限制。研究发现,乡创项目成功与否受到乘法归零原则的制约,即其中一项为零会导致整体乘积为零。那么,如何才能拓扑集合资源以实现项目落地?
一是从全局出发和整体统筹资源
就宏观视角而言,应从更大的层面来考虑整体规划,比如在市、区、镇层面针对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拟定差异化的发展规划,整体统筹发展资源。尤其是对于土地指标的调控,一产在划定“三区三线”的前提下,所需要的生产用地应优先保证,并配套一定的设施用地。二产一般为手工作坊,工艺品和轻加工的一些配套功能用地,上规模的工业用地则要求进工业园区, 不再允许“村村冒烟”的分散工业形式。
三产用地是多方博弈的焦点,原有规划体系遗留下来的乡村用地指标,在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将会被严格重新调配,既所谓"有规模没指标"将成为历史,这一类用地包含道路、公共设施和旅游、商业用地等,与城市建设用地在同一个体系中调配,受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因素影响,乡村三产用地总量原则上会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优先开发存量向市场要效益
乡村拥有大量的存量物业,包含闲置的学校、村集体物业、村民物业、废旧厂房等。在乡创项目启动初始,尽量回避新增用地指标这一"硬核"难题,应通过对存量的改造和激活,加以产业和内容运营,在消费市场赢得口碑和利润。
在项目良性运作的基础上,主管政府可将通盘统筹的用地指标,灵活调配给成功运营的乡创项目,并在后续随着项目良性发展,分步调配相应合理的用地指标。即将用地指标当作是成功开发乡村存量的奖励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持,而非乡创启动的前置和必要条件。
向消费市场和消费者要效益,才是成熟的商业逻辑,而不是用稀缺的土地资源换取高额利益,来填补商业逻辑的不成熟。对优势乡创项目的支持中,用地可结合乡村低容积率的整体状况采用"点状供地"等灵活方式,将有限用地指标的能量释放到更大。
@龙江左滩存量物业
顺德龙江左滩片区乡创项目贯彻了“用好存量”的原则,面对大量的旧改物业和工业遗迹,踏踏实实从现有存量改造、内容策划和产业运营入手,而非陷入到传统的新增用地开发模式中。
三是系统设计和运营闭环要前置
落地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前置到顶层设计中解决,例如政企合作的模式、村民参与的方式、存量物业收储的策略、如何吸引社会资本等,这些都属于系统和模式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完善策划形成运营闭环,倒推前期的投资与建设,向市场要效益而不是向市长要补贴。
@龙江左滩启动区运营策划
根据前述乘法归零原则,不能苛求单项因素的完美,例如对建设商而言,不能苛求过高利润回报、过多用地指标和过大支持力度;对于主导政府而言,不要苛求起步阶段高投入和项目一举成名等,否则,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换来的可能是某项归零而前功尽弃。总之,在乡创中,各方应把心态放平和,珍惜0到1的起步机会,在发展中逐步夯实。
综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创需要构建完整的支撑体系,通过全专业设计一体化、建设全过程管控、深挖乡村在地文化以实现建设高品质;通过建构“以“特色一产”为基础,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产业体系以实现运营可持续;通过从全局出发和整体统筹资源、优先开发存量向市场要效益、前置系统设计和运营闭环以实现项目能落地,全面保障才可步步为营获得成功。举国体制的优势决定了国家必然会全面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创肩负着国家战略与使命,在探索的道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共赢!(在此衷心感谢乡创探索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共创,感谢多位专家和领导对本文的校审与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