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学习成长
“4X100”空间尺度的设计比较研究 | 王赟x谢冠一
发布时间:2023.02.14        查看次数:433


结合羊城设计联盟成立10周年系列活动,本次研究由羊盟发起,邀请粤港澳大湾区代表性的设计院校和学者参与,并链接部分湾区外的设计院校。主要以访谈、对话、沙龙和研讨会等形式展开,成果将由羊盟公众号发布,并收录于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羊盟十周年年鉴。羊盟秘书长谢凌峰博士带领秘书处与嘉宾进行深度访谈交流,以下为嘉宾精彩观点。


第1期访谈嘉宾:

王赟

尚诺柏纳空间策划联合事务所 事长

  • 设计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场域”的问题。

  • 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是“如何通过设计影响人的行为”。

  • 以人为本,是我考虑的第一要素。

  • 人处于不同尺度中的感受是会有所差别的。

谢冠一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 教授

  • 廊道、门厅、庭院这些场所与人的知觉最直接,也最有趣味。

  • 我认为形式是第一位的。

  • 挑战在于在一个场所中要满足各类专业要求。

  • 德语有个很有意思的词“RAUM”。


 嘉宾1:王赟 

简介:广州尚诺柏纳空间策划联合事务所董事长,羊城设计联盟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客座讲师,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独立纪录片《中国民居》发起人之一及第一季出品人,作品包括东莞城市展览中心、上海保利天悦室内设计和超过50个社区的全案设计。


访谈摘录:

01. 在熟悉的空间尺度中

(1)设计(或研究)主专业是?主要尺度在哪个范围?

很多人以为我主攻的专业是室内设计,但其实我研究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这个专业的底层逻辑是建筑学+艺术史+雕塑史,涉猎更加宽泛,囊括了室内设计等多个细分领域。除了能更细致地解决室内问题,环境艺术设计还将室外的光影、植物、空气等等因素都考虑进去,能够更全面地进行“场域”设计。目前思考的主要尺度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下。

(2)在这个尺度中,设计最重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有何独到的经验?

设计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场域”的问题,即如何让人在不同场域当中得到不同的感受。
对于这个问题,我比较擅长的解决手法是“移步换景”,源自于环境艺术里的园林手法。在设计的时候,我往往很关注人的体验感,把“情趣”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空间的情趣和人的体验感充分融合并展现出来。

(3)在这个尺度中,最让您认可的作品是什么?作品达到了怎样的目标?

近期我们在郑州的一个刘庄城市发展博物馆项目,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沿用建筑设计主题“时代之结”, 以“时间旅行”概念,追溯时间长河里郑州历史文化发展,通过光影绿植与空间建筑形态的交互,烘托场域氛围,使参观者渐渐投入到展览空间的“情趣”当中,营造沉浸式参观动线。
@刘庄城市博物馆
(4)在这个尺度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什么?您认为自己有怎样的优势?

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是“如何通过设计影响人的行为”,即设计作品能给人的情感或人类活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优势的话,是能在设计过程中把舞台美术搬到一个场域内。舞台美术作为一个特定专业,与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拍照或者拍电影不一样。摄影是非常直接的,比较讲究拍摄者与空间的关系;而舞台美术则比较擅于营造氛围,使人充分沉浸到故事当中。当我们把舞台美术的这种美学手法放进一个场域当中,更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所谓空间情趣。

(5)在这个尺度中,如何认识空间与人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我考虑的第一要素。如果一个空间,在建成之后与人没有任何联系,那这个空间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不管做什么项目,人的肢体行为或心理感受,实际上都会受环境所影响。

02. 在其他和整体尺度中

(1)对哪个尺度最有兴趣?为什么?这个尺度与您熟悉的空间尺度有什么关联?

最感兴趣的是家具的尺度。比如说一张长60cm宽120cm的桌子,大概是0.72平方米,这类一平方米以内的尺度与人所关联的互动性更强烈。
这个尺度跟我熟悉的尺度基本上是延续的,因为都是最直接的跟人发生关联的,是生活场景里面最典型的尺度。

(2)不同尺度的相互启发是什么?如何突破尺度的限制?

最大的启发是关于家具的微尺度,在我看来家具关注的不仅是一平米,而是细微到一毫米的人体工学研究。从毫米到厘米,这种尺度跟人类的具体状态——或站、或坐、或躺等等,都是真正跟人体发生关联的。古人有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从感受上来说,小至最细微的触感,到一平方米内的舒适感,到大至一千平米的室内,都基本涵盖了人类的种种行为活动,影响深远。
尺度其实是人界定的标准,它本来是没有概念的。所有的尺度概念,都是基于人体比例来界定的,比如手臂长度、头颅比例、腰椎比例等等,都是跟我们所谓的感受相关。所以在突破限制这方面,只需以人为主的尺度,来作为设计评判或感受的标准。

(3)各尺度设计之间的共性(或延续性)是什么?

如前面所述,各尺度都是以人的行为作为衡量标准的,所以共性还是在于以人为本,以人的感受或舒适度为重。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英国的一个物理学家谈到城市建设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从居住地到工作地要花费1.5小时,基本上这个是人类感受的极限。像我们现在很多城市,从东边到西边基本上开车也要两个小时,其实这个是不科学的。
所以当尺度从毫米延续到公里,其实还是关注一个人类生理或心理舒适度的问题,一切尺度设计应该都为人类活动服务。

(4)各尺度设计之间的差异(或特色)体现在哪?

从“感受”这方面来说,人处于不同尺度中的感受是会有所差别的。1000以内是我还在其中,1000以上则很大程度我处于外部,通俗来说,就是“我在画中”及“我在看画”的区别。
0-100平方米内,人的感受是强烈的,人体工学与100平米内的尺度是属于一种非常标准的强联系,完全可以是一个人的场域状态;
100-1000平米,就不是一个人的个体感受了,而是群体的感受,是我作为个人与其他个人之间发生了怎么样的场域感受,在人体工学设计上则需关注更多人的感受,比如说拥挤的、空旷的、心理上的舒适等等;
而对于1000-10000平米来说,人往往已经不是在建筑体或室内了,而变成人在外部看着一个独立的客观体,是主我与客观存在的“它”之间的一个关系,不是用通过感受而是通过视线来衡量,所以人就没有融入场域的感受,而是通过眼睛来看一个“它”,“我”和“它”的关系变得独立而清晰;
要是再到百万平方甚至百平方公里的尺度,人就几乎感觉不到与自然的关系了,就像人在太空,或者在山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得出这个山,不仅失去视野,更甚连五感都不太能感受到尺度与个人的关系,变得完全脱离尺度,无法判断前后左右。

(5)关于各尺度设计之间的比较研究(项目本身),有何建议?

如果可以的话,在做相关展览的时候,让参观者通过沉浸的观展方式感受一些尺度错位的感觉。
东南大学童寯先生曾提到,中国古人做园林盆景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一些尺寸极小的桥、船、山峰上的小洞等等微型景观,其实那是从宏观的角度想象微观的神仙或其他维度的生物在其中。
如果做展览研究的时候,把一些我们本来熟悉尺度的东西,通过改变体量感,例如把小的笔放大至灯柱、把大的沙发缩小至鞋子这么大,让人在错位体验中产生一些思考或启发,通过强烈的共鸣产生新的艺术观念。


03. 问题漂流瓶

我想问的人: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彭勃。
我想提的问:在建筑到城市规划的这个尺度当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城市更有趣丰富一些?

 嘉宾2:谢冠一 


简介: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建筑学博士,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师从何镜堂院士,致力于空间整体性和室内设计方法的研究,作品包括琶洲会展中心,南沙体育馆和宝安体育场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室内设计。


访谈摘录:


01. 在熟悉的空间尺度中

(1)设计(或研究)主专业是?主要尺度在哪个范围?

虽然参加过一些大尺度项目的室内设计,但我的研究和实践兴趣点还是在小尺度空间上。廊道、门厅、庭院这些场所与人的知觉最直接,也最有趣味,相比而言,我对那些宏观的巨大尺度的场景兴趣较少。

(2)在这个尺度中,设计最重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有何独到的经验?

我认为形式是第一位的。
形式可以被人感知,也许深层或浅层。空间是否吸引人打动人,主要靠空间形式发挥作用,而功能是有弹性的,技术手段也可以灵活调整。

(3)在这个尺度中,最让您认可的作品是什么?作品达到了怎样的目标?

我曾与GMP合作深圳宝安体育场,他们对建筑空间的把握很精准,内外一致手法延续。我在良好的基础上进行室内设计,尺度模数、界面手法和杆件特征都高度整体,不仅秩序井然,在形式上也很动人,整个过程其实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弹性。境外团队设计的苏州悦榕庄,境内的城市组和华地组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对空间形式的关注。
@深圳宝安体育场

(4)在这个尺度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什么?您认为自己有怎样的优势?

挑战在于在一个场所中要满足各类专业要求。每个工种都有自己的逻辑,设计工作难在要让各个专业符合整体和共同的逻辑,还保持各自的特点,例如家具、材料构造和节能等,总之,做到和而不同很不容易。

(5)在这个尺度中,如何认识空间与人的关系?

研究小尺度空间,首先要放弃居高临下的上帝视角,用身体做标尺参与其中,站在里面才有资格讨论人与空间的关系,这原本就是现代主义先驱们的宣言。
室内设计从业者存在三种介入角度:从建筑、从材料工艺、从家具软装着手,那么空间与人的关系就存在好几个层面的话题。但要达到动人的整体的可实施的目标,就要从自身的介入点走向另一端,概括地说:自下而上并且自上而下。

02. 在其他和整体尺度中

(1)对哪个尺度最有兴趣?为什么?这个尺度与您熟悉的空间尺度有什么关联?

柯林.罗曾经谈到:城市可控制的不是实体,而是空的部分。我们习惯把建筑物看做图,广场街道看做底。他主张图底反转,把空的部分作为研究主体,这点跟室内设计的逻辑一致,我们做了很多界面上和设施上的技术工作,但真正目标是控制空的部分。

(2)不同尺度的相互启发是什么?如何突破尺度的限制?

德语有个很有意思的词“RAUM”,它既是房间的意思也可以被理解成无限的宇宙空间。在德国人眼里,它们很容易被联系起来甚至就是一回事。所以第一批现代主义者大多是德国人,他们是真的很轻松就能把无形的“空”塑造出形式来。

(3)各尺度设计之间的共性(或延续性)是什么?

我对大尺度的设计不大熟悉,但如果把树林山峦和地形理解成空间界面,那么空间的形态就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围合和交接,只不过高宽比太大,形态不如建筑空间那样容易被感知和操控。

(4)各尺度设计之间的差异(或特色)体现在哪?

空间话题很容易会产生困惑:在宏观和微观尺度的讨论中都会出现“空间”这个词,但是彼此对这个词的定义并不统一,谈论“国土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人并不在相同的语境中,所以往往各说各话。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尺度比较接近,身体可以直接感知,这个语境中空间话题本质上是形式话题。而100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不大能够用身体去感受。


03. 问题漂流瓶

我想问的人:华南理工大学的徐好好。
我想提的问:佛山新天地是对老街区做更新活化,设计效果和商业运营都比较成功,但在建筑历史研究的学者对其评价不高,认为原来的街区风貌没有得到保护。这说明建筑学领域内,对于城市更新建筑更新这个时代命题观点差异很大,希望徐老师对此能分析解读一下。


第2期“4X100”空间尺度的设计比较研究嘉宾访谈即将推出,敬请期待!

 嘉宾1:王伯勋 
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设计文化研究和城乡规划。



 嘉宾2:易琨 
LACER⼴州揽世标识有限公司创始人,羊城设计联盟理事,十八年深耕标识行业,从设计到落地,项目经验涵盖全业态,服务越秀、华发等客户超过十年。


延展阅读(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羊盟10周年 | “4x100”空间尺度的设计比较研究





广州市空间设计协会 版权所有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