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2日举行的第八届羊城设计观察论坛上,特邀演讲嘉宾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主持严迅奇先生以《香港值得学习吗?》为主题,围绕香港建筑的五大特点,社会人文精神等话题,结合严迅奇事务所近几年的建筑项目,探讨香港建筑设计的可学之处。以下是分享内容摘要:
严迅奇
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主持
香港值得学习吗?
一向以来,香港对建筑艺术的贡献给人印象是微不足道,从上世纪开始的数次环球性建筑设计理论辩论,香港都未有积极投入参与。但这城市的人文精神及社会文化,包括它的灵活性,应变力,实用性及包容性,其实在很多方面,在建筑设计上都能协助缔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形态,这些形态既具独特地方性,同时能超越建筑本身,对香港甚至香港以外这类密集都市的发展持续性,应该有一定的贡献及启发。
香港建筑的特点
香港人以其应变能力、灵活性和高效性而著称,同时也非常实用。他们通常具有包容的心态,能够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念。从社会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香港的都市建筑文化具有特定的形态,这种形态源于功能上的层叠、使用上的混和、邻里的连通、界限的溶化以及多元的收纳。这种文化体现了香港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1、功能的层叠
香港作为一个小岛,其建筑风格偏向于向高空发展,在平地和山上的建筑物往往呈现出一种叠合的形态,原本应该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功能被放置在楼顶,这种建筑风格使得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向上发展的趋势。
这是“屋顶学校”的时期,当时学校数量不足,而孩子们不断出生。因此很多学校被设立在屋顶甚至是操场上进行授课,然而这种做法已经不再存在;因为从安全和卫生角度来看都存在问题,许多建筑原本是两三层的,现在却变成了几十层的高楼。
九龙国际广场
九龙国际广场原本可以用于各种用途,以前是一个酒店,后来业主将其改造成了商业建筑,包括酒店和办公室。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座22层的商业建筑,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将商业功能放置在如此高的楼层,同时仍然吸引人们前来。
我们设计了三个中庭,其中一个中庭设有电影院,塔楼设有露台,每个中庭都可以直接连接到地铁站,每层都有自动扶梯。这座建筑是透明的,每个中庭都与环境相连通。
因此,从不同角落可以看到商业建筑的运作,感受人流的上下流动。在建筑内部,也可以感受到城市的脉搏。
2、使用的混和
混和是香港人注重便利性的体现。如果建筑的位置优越,他们不介意将各种功能混合在一起。这座建筑楼下有各种店铺,上面是写字楼,右边最高的地方还有晾晒衣物的地方,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住宅。然而,现在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涉及到安全和卫生问题,适当的混和可以产生一种交融的效果,使城市更加丰富多彩。
香港珠海学院新校园
这是香港珠海学院新校园,虽位于一个很小的空间内,但所有大学需要的功能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员宿舍、学生会、读书角、演讲厅、体育中心、图书馆等。下面是大空间,有体育馆和演讲厅,中间连通图书馆,其他区域是教室。学校中心是一个架空平台,融合了饭堂、图书馆、绿化台和课室,这种融合的功能设计带来了富有活力的交融和互动。
3、邻里的连通
连通是香港公共空间的重要特点,包括天桥、街道等,都设计得非常便捷,方便人们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建筑师也刻意利用建筑,将不同场所的区域进行连通,使人们可以轻松地从一栋建筑走到另一栋建筑,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这种连通性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性,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活力。
香港政府总部
设计团队提出了一个概念,将中区二层行人系统与商业层结合,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政府总部通常不对公众开放,由保安进行管理。在投标时,建议除了实现所有功能,包括立法会、行政长官办公室等香港政府部门办公室之外,中间应设立一个大公园,从城市中心延伸至周边。
原先政府规定在前方设立一个公园,则将这个公园从南到北贯穿,两侧是政府部门,而中间部分24小时开放,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使用的绿化空间。穿过马路后,可以慢慢走下坡到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
4、界线的溶化
在我们的街道上,很多马路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这可能不完全合法,但都备受香港人欢迎。在城市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不同功能的空间之间的界限被刻意打破和溶化。
东九文化中心
这个建筑连通了不同的区域,人们可以通过它轻松地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同时,我们没有严格界定前厅、走道、人流和展览等区域,使整个空间更加开放和流动,当人们走进演艺中心,即使没有打算观看表演或艺术,但每天的穿梭会使他们与艺术文化活动产生联系,可能产生共鸣。这种设计使得每天从这里穿梭的人都能感受到空间的活力,我们希望这个演艺中心不仅仅在表演时热闹,而是每天都有活动。
这是空间,也是大堂和走道,是人们每天都会经过的地方。这是室内和户外的活动空间,可以相互融合。这个建筑即将完工,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想象中的场景是否真正实现了。
5、多元的收纳
多元的收纳是我们对待各种元素的态度。我们不区分这些元素来自哪里,只要是有利用价值和潜力的,我们都会充分加以利用。这包括城市中的各种文化交融,我们的奶茶和咖啡可以放在一起,有鸳鸯等不同口味。2000年在柏林,我们利用竹子搭建了一个临时表演场地,利用东方竹子构造的技术,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造型,成为香港-柏林艺术节的标志装置。
层叠、混和、连通、溶化、收纳等文化为香港建筑带来独特的地域形象,同时亦令建筑超越自我,对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贡献。层叠与混和,可令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连通有助于改善城市的步行环境,鼓励人们多走路而不是多乘车,这对健康有益;溶化则可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使相同的空间在不同时间可以用于不同的用途,从而减少浪费;收纳则是为了充分利用不同文化,帮助我们应对共同挑战。我们的建筑不是单纯的擦绿建筑,而是注重高密度城市的持续发展,追求共融共生的未来。
延展阅读
△羊盟论坛丨Peter Stutchbury—Architecture: A Human Response
△羊盟论坛丨彭涛: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密码
△羊盟论坛丨热烈庆祝第八届羊城设计观察论坛成功举行!